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范围 > 专家案例

心急的妈妈,请你慢慢来

作者:青光老师 日期:2017-02-07 点击:1701

心急的妈妈,请你慢慢来

江妈妈,有女儿读初中一年级。夫妻俩因工作繁忙,无暇家务,便聘请住家保姆包揽所有家务,女儿更是以学业为中心,与家务无缘。时值暑期,孩子忙碌的学习生活有了闲暇,此时的保姆也要请假半个月回老家,江妈妈也是个喜欢读书注重教育的家长,看到西方教育理念中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心生羡慕,觉得教育孩子培养劳动习惯的好时机到了,于是给从不做家务的女儿布置了一系列的劳动任务:洗碗、拖地、打扫房间、帮助择菜等等,面对这些从未做过的家务,女儿开始不情愿的做,后来磨蹭应付、找借口不做,最后干脆拒绝,结果母女之间发生冲突:妈妈以不做家务就不能吃饭坚决不妥协,女儿以不吃饭为代价坚决不做家务。面对打不得、骂不听、威胁无效、指使不动的女儿,江妈妈气愤、失望又伤心,便拨打情感护理中心热线电话请教良方:如何让女儿乖乖听从自己,让她干啥就干啥。

一个小时的咨询与讨论,让江妈妈多了些思索与感悟。。。。。。

可以说江妈妈在孩子学业之余,重视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是正确的。可任何习惯的养成非一蹴而就,所谓岗前还需要培训期,一夜之间,就想让从未做家务的孩子变得勤快无比,欢欢喜喜的替妈妈分担家务,是否有些不切实际、操之过急?如果为此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体谅妈妈的辛苦,那么懂事明理的成人是否可以做到?

再说西方的教育理念,莫说有些国家把孩子必须做家务已纳入法律的规定,有些国家更是在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的训练培养孩子帮助妈妈劳动的习惯,并且把劳动的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自尊和独立自主能力等

健康人格的塑造相结合。培养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孩子对劳动的体验、感觉、分享、收获都是慢慢形成的,热爱劳动非遗传,忽略过程、轻视培养,结果只能是孩子与家长双方的互相失望。

培养教育孩子热爱劳动,一定是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目的是为了孩子的人格发展更健康,如果把劳动视为条件来交换,引起孩子的反感,教育的目的自然无从实现,想游刃有余的指挥孩子听从自己,也只是家长个人的需要,与孩子无关,遭遇拒绝便不奇怪。

对于没有养成劳动习惯排斥家务劳动的孩子,家长需要耐心的引导,可尝试用商量的口吻、尊重的态度请孩子帮助自己做家务,事后还要感谢孩子的帮助,让孩子在体验帮助父母劳动的同时,感受自己的被需要,同时父母及时的表扬与赞美,也会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与潜能,从而使孩子对自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有助于孩子积极正向价值观的形成,而和风细雨的精心养育,最终会让孩子慢慢的将劳动变为自己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则水到渠成。否则,命令的口吻、严厉的态度、惩罚的手段都不会达到教育孩子养成劳动习惯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

江妈妈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这也是所有家长的美好愿望,要做到这点,家长需要从孩子小时抓起,有意识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孩子做家务不比成年人,在孩子未能做到完美时避免苛责与挑剔,更甚用惩罚,培养过程中更要关注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心理,耐心引导。而急于求成,命令孩子顺从自己,一夜之间造就一个劳模,只能把愿望变成失望,所以心急的妈妈,请你慢慢来。

分享到:

上一条:幸福的婚姻就是有话好好说

下一条:【案例精选】丈夫想要一张离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