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范围 > EAP文章 > 理论讲解

《西游记》中的心理学

作者:李不言老师 日期:2017-05-16 点击:1436
《西游记》中的心理学

来源:北京晨报
  试着把《西游记》当作一本心理学启蒙读物来读,会蛮有意思的。现乱谈一二。 
  唐僧是什么?是人的身体(主体)—— 
  他是“肉身凡胎”,上不了天,入不了地,降不了妖,擒不了魔。肉体的能力多有限啊,仅拿视觉来说吧,肉眼所能见的光波仅在波长380—780纳米之间,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极为狭小的一段。他没有“火眼金睛”,所以只见桌面不见桌底、只见阳面不见阴面。因此他会屡屡犯错,妖魔鬼怪摇身一变,就把他蒙得一愣一愣的。 
  这就足以解释,我们人为什么总是会经常出现错误的认知。连爱因斯坦都认为:可观察的世界并不“存在”。我们所感觉到的,并非都是可靠的;我们所感觉不到的,也并非不正在一点点危害我们。可世上最宝贵的就是人的肉体呀,因为他是金蝉子转世、十世修行的罗汉。各路妖魔鬼怪(一是有形的,比喻侵害人体的各种病菌;二是无形的,比喻迷惑人的各种不健康心理),都绞尽脑汁欲吃唐僧肉,吃一块即可长生不老的。 
  唐僧到西天极乐世界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可人的肉身如此脆弱,怎么抵御这诸多的磨难和诱惑,最终修成正果? 
  于是他的几个徒弟现身了。 
  大徒弟孙悟空着实厉害,天不怕地不怕,腾云驾雾,无拘无束,变化多端,无所不能。这不正是我们一颗穿越时空、自由自在的心灵吗? 
  按理说,唐僧有了悟空的鼎力相助,应该可以无往不胜,西行路上畅行无阻,可这只能是心理学家理想中的境界。唐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对悟空的所作所为要怀疑、排斥和限制,关键时候甚至使用杀手锏——念紧箍咒,让可怜的悟空头痛欲裂,备受折磨。 
  经历的波折多了,孙悟空也总结出了对付主人的办法,那就是去找如来、求观音。如来者,如其本来也,观音者,观世上之音也,总之就是让事实说话! 
  在事实面前,唐僧总是无条件接受,服帖得很,要不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求助者中心疗法认为,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即“机体智慧”。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人的心灵和主观世界(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即只要我们认真关注、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生命就能迈向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潜能。 
  除了孙悟空,唐僧西行路上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助手,就是猪八戒。 
  从猪悟能身上,我们看到了维持一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本能。 
  你说他憨呆也好,说他缺乏修养也罢,总之他从来不会委屈自己的感觉,不知文饰自己的情绪,不懂压抑自己的需要和动机,饿了张嘴就吃,困了倒头便睡,见了貌美异性就顿生怜惜之心。 
  你是不用担心他会得抑郁症、焦虑症之类病症的,小病小灾他完全有能力免疫。想当年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三藏逢灾,意马败战,还不是靠了老猪不远万里横渡东洋,花果山义激猴王,师徒方转危为安、重归正途? 
  沙僧的这一角色职能,决定了他的苦行僧形象。他讲究的是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他没有孙悟空的神通广大,也没有猪八戒的坦诚率直。这个人显得枯燥单调有余,生机趣味不足,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属于那种一不在跟前就被遗忘的主儿。 
  但取经路上是断然少不了他的。你看,他心态平和,无欲无求,少言寡语,执著冷静,勤恳厚道,忠于职守。有了他的存在,三藏师徒方能打开欲网,跳出情牢,放马西行。 

  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什么叫淡然?淡然首先是心灵的洁净,是许由在颍水边洗掉升官发财之语的漠然;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是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苏东坡告别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后面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释然;是洪应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然;是赵朴初“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的坦然。  


天音(深圳)心理咨询中心


     微    信:   ty18814306929


     联系电话 0755-23619020/23618009   18814306929


     联系微信:ty18814306929    


分享到:

上一条:心理咨询的常用疗法

下一条:羔羊OR野牛:我们该怎样自助?——换个角度看《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