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能否成才,智力因素是惟一重要的,智商越高,成才的可能性才越大。但现
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人的智商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那就是情商。
一、耐挫力关键看情商
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等于80%的情商加20%的智商。情商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还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等,来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因此可以换句话说:智商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情商来调动和发挥其应有作用的。
情商(EQ)即情感商数,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说作为一种理论的提出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晚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P. Salo-vey)和梅耶( J. Mayer)在吸收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理论。
情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能力。二是对他人情绪的认识能力。三是对自身情绪的管理、控制能力。四是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和情商水平高的人交往,你能明显感受到这样的特征:心态自信而平和,做事专注,为人诚实,情感生活丰富而不逾矩。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均较强,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应对现实。对各种刺激的抵抗能力和耐受能力强,不易陷入恐惧或悲观伤感而不自拔。这样的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既不会因为成绩好、受赏识而自傲,也不会因为某些方面的缺陷而自卑。
二、成年以前是培养情商的关键阶段
按照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森著名的人格发展理论,在人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个体人格发展是通过自我调节和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品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成年以前各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和良好人格品质是: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又是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四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会控制某些行动和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在整个幼儿期阶段,儿童对自我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随年龄呈加速增长态势:3岁具有自控能力的人数比率不到20%,4-5岁是自控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到5-6岁就有80-90%的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耐挫力养成法大比拼
(一)打压型vs疏导型
●打压型(×):即用责备、恐吓、严惩或打骂等方式终止孩子的消极情绪。这类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有负性情绪是懦弱和没有出息的表现,于是不去探究孩子产生情绪的原因,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情绪或发泄情绪的行为上,动辄以“不许哭”、不准生气”等粗暴态度压制孩子表现出的正当情绪。这种教育方式危害极大,会使孩子产生退缩、畏惧等鸵鸟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患上强迫、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而痛苦终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专制式或反社会型行为方式。
●疏导型(√):既然喜怒哀惧是人之常情,那就完全不必强迫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对待情绪的正确方式是学大禹治水——易疏不易堵。可以教会孩子从这样几个方面疏解自己的情绪:1、表达。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述自己的情绪。“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你说出来吗?”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准确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或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安慰。2、宣泄。“可爱的金鱼宝宝死了,你要是实在心疼得不行,哭一哭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注意别哭太久,那样对身体不好。”3、替代或转移。教孩子学会以替代或转移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虽然你这次没有被评上小红花,可你得了个绘画冠军啊,爸爸妈妈依然为你自豪!”“别再难过了,妈妈带你去公园划船怎么样?”
(二)放任型vs共情型
●放任型(×):即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漠不关心、听之任之,不作出任何的回应或者引导。这样做的后果,或者另孩子感到无助和孤独,或者使孩子藐视一切规则,成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共情型(√):即以共情、同理和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反应。家长应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孩子的内心情感:“他抢走了你的玩具,你感到很生气,是吗?”“这个漂亮的花你画不出来,一时感到很焦急,对吗?”“你因为未能评上小红花而难过,妈妈完全能理解你此时的心情。”
(三)说教型vs信任型
●说教型(×):对孩子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反应,采取没完没了地埋怨和说教的方式。这种方式极易使孩子产生厌恶和“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信任型(√):爱和信任永远是培养成功孩子的不二法门。假如你一直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你实际是在人为助长孩子的缺点;而假如你独具慧眼,能够不断发现和挖掘孩子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长处并及时肯定,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将会加倍回报你的发现。要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是上帝送来的独一无二的宝贝。就算是他只穿好一条裤腿也要及时赞美他;允许孩子犯错,告诉孩子做错了没关系,重做就是了;鼓励孩子尝试,就算没有取得成功也要充分肯定孩子敢于尝试的勇气。“摔倒了别怕,妈妈相信宝宝自己能够站起来。”“画坏了不要紧,那就再画一次,妈妈相信你下次肯定能画得比这次好。”充满自信和成就感、学会自我肯定的孩子,对挫折的抵抗力当然也就高。
(四)溺爱型vs砺练型
●溺爱型(×):爱是法宝,溺爱是毒药。“儿童溺爱综合症”是近年来表现出的一种儿童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性格孤僻,自我中心,稍不如意就摔摔打打,骂声不绝;有的无端哭闹;有的挑食,厌食……产生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家长违反儿童身心发育规律,对孩子过分呵护、过分溺爱造成的。
●砺练型(√):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动物的育子之道对我们人类很有启发。小长颈鹿在降临这个世界几秒钟之后,母亲为了孩子将来不至于在鹿群中掉队而被强兽袭击和捕杀,会故意把孩子踢得翻几个跟头,孩子几经折腾,终于第一次站起来;站起来以后,母亲又数次把它踢倒…… 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学会克服挫折,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出现消极反应而采取退避的方式,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挫败感。要改变这种现象,可采用阳性强化的方式,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鼓励孩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当孩子一次次体验到战胜困难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时,自信心会逐步增加,畏缩心理也就会逐步消失。
【相关阅读】情绪和学业的关系
心理学家泽尔勒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甲、乙两组学习能力相同的学生都学习无意义音节,同时让他们做排列方块实验,然后测验他们对所排列图形的记忆效果。
当甲组做排列方块实验时,给予赞美的评价,接着再让他们继续学习无意义音节;而对乙组的学生却给予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随后让他们再学习无意义音节。结果发现,乙组学生受到批评后,心情沮丧、紧张,方块实验成绩越来越差,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效果也大大降低,而甲组学生却积极性高涨,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实验证明,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与学业成功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此文已载于粮油杂志社2009年第七期《新鲜营养》杂志)
微 信: ty18814306929
联系电话: 0755-23619020/23618009 18814306929
联系QQ: 2034545152 3535295388 3536503941